“打车链”创始人陈伟星与链塔智库的一场“撕逼”,将区块链项目方与评级机构一直以来存在的纷争摆在了台面上。
在一个非标准化市场,没有行业准入和监管,当鱼龙混杂的项目遇上良莠不齐的评级机构,出现了彼此心怀戒备、甚至攻讦对方的现象。
目前,区块链市场的评级机构还缺乏一个统一标准,这对创业的评级机构来说是一个机会,他们的官方表态立志要创新一套贴合行业的标准。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评级机构服务的投资者和他们评价的项目方均认为,权威性、公正性成为市场上评级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投机严重的数字货币市场中,被描绘成“市值管理能力”的拉盘实力才是一些机构和散户投资者们更为看重的“投资标准”。
有评级机构人员表示,行业早期,乱象是他们创业的机会,泡沫之下,权威度需要依靠市场对报告的评价和机构自律逐步确立,“空白的情况下,只能不断去试。”
“哪有时间尽调?有人拉盘就是好项目”
“区块链项目没有尽调。跟传统的VC投资不同,很多项目没落地或者在海外,你很难去见面深度沟通,另外好项目都要托关系去抢额度,哪有时间尽调?”一位区块链基金的投资人在接受蜂巢财经采访时说。
这位投资人出身互联网投资圈,他的一个同行曾在考察某乳制品厂时,穿西装打领带,站在苍蝇成群的牛圈边,一头头数里面的牛,晚上还要与项目方在酒桌周旋。
改行做区块链投资,他不再需要这种耗时耗力的尽调方式,更不会看那些创业公司和自媒体号做的评级报告,他只认一个标准,“只要知道有人会拉盘,其他都可以不参考。”
这样的投资理念不一定正确,但并不鲜见。另一位区块链投资人举例说明,在世界杯期间,世界杯概念的项目即使没落地,币价也在炒作中飞涨,就会成为投资人眼里的好标的。而一些技术扎实,团队和白皮书无可挑剔的项目,就算落地,如果没做好市值管理,币价一塌糊涂,“对于一些投资机构来说,这就是一个投资失败的项目。”
一位数字资产交易所业内人士曾向蜂巢财经表示,现在大型交易平台都建立了研究部门或实验室,在没有这些之前,市值管理能力也曾是交易所考察项目能否上线的指标之一。
上述区块链基金投资人认为,现阶段,机构脱离不了“庄家”属性,“每个机构都是一个庄家,投资机构太多了,韭菜进去肯定要挨刀的。币价一定先涨后跌,不然怎么赚钱?”
采访时,该人士坚持不在文章中使用实名,“这是一个灰色的产业,我们赚的也是灰色的钱,还是不要露出了。”
行业爆发催生项目分析需求
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概念及技术的相互作用下,最直接的落地是创造了一个不成熟、无监管的新型二级市场。
去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将代币发行融资(ICO)认定为非法公开融资行为,大量区块链项目方碰壁后被迫转战海外,市场行情却没有戛然而止。数字货币以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标的身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场,在暴涨暴跌中搏杀。
行业繁荣也让投资者产生了对细分市场分析的需求。作为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金融(证券、股票)的信用评级也被引入区块链市场,和媒体、代投一样,成为产业链上一条旁生的枝权。
“评级机构的机会还是来自行业的乱,市场上作恶的太多。”某评级机构的工作人员小戴说,行业乱象催生了评级机构的爆发,但目前没有权威的、或受到市场认可的标准来为项目做评级,“现在都是各家自己的标准,围绕主业,都会公布评级模型、标准和报告。”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区块链行业仍是新生事物,更新迭代速度也远远高于传统金融和传统互联网,短时间内很难出现完善统一的估值模型。
蜂巢财经梳理发现,在一个非标准化市场,没有行业准入和监管,当评级团队拷问项目的可投资性时,自身的客观中立性和专业性也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一网友形容某评级机构:“和六合彩彩经没有区别。”
评级机构为投资者服务,帮助投资者发现被低估的“价值币”和被高估的“空气币”,公信力是其立身之本。但目前行业对项目的评估体系没有达成共识,被打低分的项目方喊冤称“被抹黑”,被打高分的项目方在业内被怀疑“付费评级”,冲突此起彼伏。
打车链与链塔智库的纠纷就是典型案例。因为项目被给了“差评”,打车链创始人陈伟星和评级机构链塔CEO张翔在微信群里激烈交锋,争议的焦点就是链塔为打车链做的这份评级报告。报告批评打车链“违背经济学原理的代币价值体系”,陈伟星指责链塔是“欺诈性的公关公司”,张翔则要求陈伟星拿出如此评判的证据。
小戴认为,不排除有评级机构“收钱评价”的事情,“特别是当一些评级机构给一些市场上还没有认知度的项目打了高分时。”
号称“全球首家加密数字资产评级”的大炮评级是一家成立较早的评级机构,创始人王大炮曾对媒体说,“世界上没有标准,我们在树立标准。”
有趣的是,宣称要做区块链行业“穆迪”的大炮评级发行了自己的数字货币Rating。白皮书上写道,Rating作为支付凭证用于其生态内所有支付环节;除此之外,白皮书上也显示,大炮评级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咨询业务、广告收入和付费报告等。
当评级机构也发行了通证时,不知道会如何评判自己的数字资产。但另一家评级机构给Rating打了1.25分,满分是2.1分。
项目方期待老牌机构入场
接受蜂巢财经采访的项目方普遍对评级机构的诉求不大。
Dipnet项目合伙人邢淼对蜂巢财经表示,“如果非要评级,我希望找到一些公信力比较强的传统机构或媒体,尽量少找一些商业化的公司。”
唯链创始人兼CEO陆扬也读过一些评级机构的报告,经常能找出明显的漏洞和硬伤,“比如说开源代码的commit数量被很多所谓的评级团队作为标准是一个相当低级的错误,代码量不如代码质量更有效,否则项目不停地刷代码提交量就好了。”
对于唯链生态上的项目品控,陆扬更多时候凭经验,从项目对实体经济的价值、项目对唯链生态的价值、以及团队实力和项目运作四个基本面综合判断。大大小小的评级团队主动为他的项目测评,至今还没有一家让他信服。陆扬评价,“明显的不专业不尽职,我不认为现在市面上有什么标准可言。”
他期待能有传统金融行业、有公信力的老牌机构入场,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个船级社质量认证(知名的第三方商业认证机构)能加入行业,建立一个类似“普尔标准”(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普尔标准建立的评级体系)这样有公信力的行业评级。
Selfsell项目创始人李远也与评级机构打过交道。“评级标准还不成熟,有人在认真做,也有不专业的。如果是不专业的评价,忽略就是了。”李远的团队在进行代币融资时,项目的估值模型是团队自己设计的,依据是对市场的判断和团队实力,目前的估值是根据项目进展和财务测算,估值模型由持有CFA资质的专业团队测算。
李远认为,“财务测算可以用来衡量可以落地,强调运营和营收的项目。对于一些和传统互联网模型差较大的项目,很难合理估算。”
无疑,无论是监管认可还是市场认可,国内的区块链信用评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火星财经发起人王峰对蜂巢财经表示,市场必然会培育出多家评级机构,项目方如果觉得某一个机构不“科学”,可以找多家机构来评,投资者会综合判断。至于机构收费评级,那会是非常短视的行为,最终这样的机构会被市场出清,而严守模型,建立健康商业模式的评级机构会壮大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