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sol
看不懂的sol|2025年10月04日 09:02
上次聊了,未来20年要尽量远离 RMB 资产,包括 RMB 本身。 今天我们站在化债的角度聊聊,这次化债是不是意味未来大通胀? 可能再过 20 年,欠了几十上百万的人,会比今天欠了一两万的人还轻松。关键在于谁会承担代价? 咱们今天聊化债,这个话题很敏感,是当下很多问题与矛盾的根源。如果你碰巧刷到了,建议耐心看完,你能了解到很多真相。有缘人把关注点上。 在房地产泡沫刺破后,以房子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下跌,触发了全社会的债务问题。要修复政府、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继续拉资产价格是不行的,房价已经涨到了掏空 6 个钱包都不够首付了,那只能从债务下手,也就是化债。 请注意,化债不是还债。还债是偿还债务,化债呢是化解债务,压根就没想过还,也不可能还。只要全世界还在用凯恩斯理论搞经济,债务问题就会不断累积并爆发危机,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一、降息为何无法有效化债? 那说到化债,你可能先想到降息,比如像美欧日那样,直接把利率降到 0,甚至干到负利率,不用给利息了,那债务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原因比较复杂,我直接告诉你结果。 人民币的特殊性: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生产国,所以人民币对应了实实在在的商品产能。而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能够兑付实实在在商品的人民币就不能太便宜,不然老外会拿更多的废纸来换商品。 收入问题是核心:其实这几年人民币一直在降息,比如政策利率、麻辣粉、LPR,给小微企业的经营贷、居民的房贷等等,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还是因为收入减少了,降息解决不了债务与收入的平衡。一个月供一两万的人,每月少赚几千,甚至没了收入,你给他月供减个几百有什么用呢? 债务总额仍在上升:因为收入的下降,很多人不得不借新债来还旧息。因此,债务成本虽然降了,但债务总额还在上升,债务负担也在上升。 历史经验参考:回顾近 100 年,发生在美日的两次典型债务危机,即使名义利率降到 0,也没能把经济从萧条和通缩中拽出来。直到后来,日本发明了著名的量化宽松,美国迅速跟进,才从 08 年的危机中挺了下来。 二、化债第一种方式:财政紧缩 话说回来,如果你欠了一屁股债,首先想到的是节衣缩食,减少所有不必要的开支。企业、政府也一样,只不过对你和企业来说,这叫节衣缩食,而对政府来说,这叫财政紧缩。 在中国,政府是投资和消费的绝对大头,比如基建、民生项目、公共服务采购等等。这些投资消费产生的支出提供了大量就业,是很多人的收入来源。当我们看到财政紧缩,其实就看到政府在缩减投资和消费。 相关政策是早已公布的,你抽空搜一搜 35 号文、47 号文,还有 134 号文,看看里面是怎么写的。这里我画几个重点: 35 号文提到的融资化债、资产盘活。 47 号文提到的要求砸锅卖铁,全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严格清理规范在建政府投资项目等等。 官方的文件大多晦涩难懂,但即使你不擅长解读政策,也能看明白,政府走到了不得不暂停借债投资,先解决债务问题的十字路口,这只是投资层面。 那消费层面,今年 4 月,河南官宣精简事业编制,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省直层面,除学校和医院之外,按照 531 的原则进行精简。 8 月,山东启动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企业,10 万名曾经拥有事业编制的员工将正式成为企业合同工。 都说宇宙的尽头是考编,但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好日子过去了。编制的不稳,其实说白了,政府也没有钱了,养不起那么多人。 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支出等于另一个人的收入,财政紧缩减少的支出其实是很多人的收入,不仅包括离开体制下岗再就业的人,还包括那些围绕政府投资项目,吃财政饭的企业、个人,甚至县城里相关的人。这些人的背后,又是很多个人和家庭。 财政紧缩是决策者在面对债务问题时最先采用的手段,没钱了,那就少花,这是没毛病的。但在宏观经济的视角,从支出减少到收入减少,再到支出减少,这种做法会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下跌,使债务问题更严重,去杠杆的过程更痛苦。我相信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但我无法展开细说,你自己琢磨。 三、化债第二种方式:债务违约或债务重组 化债的第二种方式叫债务违约或债务重组。假设有个人欠了几辈子都还不起的债,你跟他说,好好上班,天天向上。先不管他会不会跳起来跟你探讨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哲学问题,光是他资不抵债的资产负债表,就对经济的发展毫无帮助。 所以站在宏观视角,有些债务必须通过违约让它消失,这样那些带着干净资产负债表的人才能重新上路,重新负债,推动经济进入下一轮周期。关键在于谁来承担债务违约的代价,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 前几年的 P2P 暴雷,表面上是投资平台的人拿不回钱,是平台违约。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从平台借了钱不还的人,其实也是债务违约。所以 P2P 暴雷的案例本质上是平台加一部分人用债务违约的方式把代价转嫁给了另一部分人。 为什么近几年投资理财的雷特别多,就是因为经济不好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债务问题。只要债务出了问题,就会经历从违约到出清的过程。像理财、P2P、虚拟币、信托、乐视、恒大,每一个经典案例的背后,都遵循了债务违约到债务出清的逻辑。 那个曾经让很多人损失惨重的 P2P,现在基本没人提了,不是平台把钱还了,P2P 老板都在里面踩缝纫机呢,而是那些承受代价的人慢慢接受了结果。时间一长,死心了,债务也就出清了。 但是有些债务是不能消失的,否则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房贷,房贷既是居民的负债,也是银行的资产。如果房贷出现大面积违约,银行体系就会受到冲击。在中国,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实指的就是银行的风险。 至于债务重组,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一瓶掺了酒的水倒进掺了水的酒里。本质上还是债务违约,只是代价的承受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债务危机是高利贷被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视为有罪的原因。在整个中世纪,由于基督徒之间收取利息是违法的,所以犹太人趁虚而入,为贸易和大航海提供融资,也就是放高利贷。随着债务问题最终演变成债务危机,当人们解决不了债务,就解决债权人。所以很多暴力侵害犹太人的历史事件,背后的根源都是债务导致的。 我们要经常问自己,繁荣的背后,到底谁在买单,谁会承担代价? 四、化债第三种方式:财富转移 化债的第三种方式叫财富转移。我有个弟弟大学毕业后回泗县老家就没出来过。这些年,他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不论外面互联网、房地产多么火爆,他就守着每月四五千块的工资,和一套已经结清的房子,跟老婆两个人陪两个娃娃慢慢长大。 这两年经济的下行,不能说对他没有影响,收入大概少了几百块,但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品质,因为他已经过了很多年的低欲望生活。 而近几年风光的高收入行业,像金融、互联网、房地产普遍遭遇了强监管。很多年薪几十上百万的岗位,要么腰斩,要么说没就没了。不管是因为反垄断,还是因为整治行业乱象,从本质上看,这就是一种财富转移,让赚得多的承担更多代价,赚得少的承担更少代价。 西方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困难的时候,一般贫富差距会拉大,产生很多社会冲突。富人嘛总有更多信息和手段来规避风险,把代价转嫁给穷人。但在我们这里,调整对阶级的打击几乎是全方位的。从落马的老虎、苍蝇到破产的老板,陨落的中产、失业的白领,站在财富重新分配的角度,贫富差距却是缩小了。这就是财富转移。 那么代价是什么呢?代价就是这些过去投资与消费的主力,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再是投资与消费的主力,没了他们的支出以及产生的收入,经济的恢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信心比黄金重要。 另外,这里面有不少人会用脚投票,想办法润出去,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两年汇率压力特别大的原因之一。 五、化债第四种方式:债务货币化(终极大招) 化债的第四种方式叫债务货币化。请注意,终极大招来了,所谓债务货币化就是用钱来解决债的问题,钱是什么?钱就是债。所以用钱解决债就是用债解决债,说更直白一点就是用更大的债务来解决债务问题,用未来的债务来解决当下的债务问题。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庞氏?坦白说啊,我觉得那些把庞氏游戏玩到极致的都是看透了债务底层逻辑的人。因为这就是目前理论界能找到的债务问题的终极解法,但只有同时具备主权信用和货币发行权的国家才玩得起,企业和个人谁碰谁死。 20 年前,如果你欠别人 1 万块,或许你会失眠。但现在如果你欠别人 1 万块,估计眼睛都不眨一下。债务货币化不仅仅是借新还旧,更是用印钞放水带来的长期通胀,以牺牲全社会财富为代价,来逐步稀释债权的价值。债务货币化的结果是可能再过 20 年,欠了几十上百万的人,会比今天欠了一两万的人还轻松。 那债务到底怎么货币化的呢?想想国债,我就不跟你解释什么是国债了,但我要举个例子来帮你真正理解国债。 我经常看到有人问,美国累计发行了 37 万亿美元的国债以后怎么还?美债每年利息支出高达 1 万亿美元,利息怎么付?其实啊,自从美国打出第一张借条开始,买方与卖方都知道是不可能还的。因为美债的买家随时可以把这张债券拿到二级市场交易变现,根本不会持有到期。只要市场还认可美债的交易价值,理论上美国就可以不断地发债借钱。至于利息问题,简单说,只要能交易,就能在买方或卖方身上转嫁成本。而美债的三层时间波段设计就是专门为了交易定制的。 我们其实也一样,就像前段时间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认购超长期特别国债,难道真有人愿意为了每年两个多点的利息收益持有三五十年,当然不会持有到期。事实上,有一部分投资人在这些债券上市交易的第一天,就溢价 25% 卖给了把债券当股票炒的韭菜,一天就把近 10 年的利息赚到了手。 假设这笔特别国债用来解决特定债务问题,那么整个化债的逻辑是国家提供信用发行国债,居民提供资金,购买国债,韭菜承担代价,支付利息,看懂了吗?理解了国债就理解了债务货币化。 六、周期理论:对抗周期的历史规律 1925 年,前苏联学者康德拉基耶夫首次提出了周期理论。他在研究各国历史与兴衰后,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大约是 50 到 60 年。斯大林看到这个理论后很生气,“我大苏维埃联盟,难道就五六十年的气数吗?” 他把康德拉基耶夫送进了监狱,最后还判了死刑。然而,在周期理论提出 64 年后,前苏联解体。 非常巧的是,宋代有个叫柴望的人写了一本《丙丁龟鉴》。这本书从秦朝开始研究各年份大事件,最后得出结论,每 60 年会出现一次赤马红羊劫。柴望把这本书献给了当时南宋的皇帝赵昀。结果老赵看完,出现了跟斯大林一样的生理反应,把柴望关进了大牢。柴望最终活了下来,但他出狱后没多久,南宋就被元帝国灭了。 我认为康德拉基耶夫和柴望研究的是一个东西。他们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中寻找规律、总结规律。不管你称之为术数还是运势,所有王朝的一生本质都是在对抗周期,扛过去了,扛到别的国家倒下,你就做大做强了。扛不过去,那就没了,胜者为王。 我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下一个赤马红羊劫将出现在 2026 年。如果柴望的理论成立,那么后两年可能会发生什么大事,需要用很多资源与财富来应对这个巨大的周期节点。或许现在的化债与产生的阵痛,就是为了应对这个节点而做的提前准备。 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疯狂印钞,疯狂欠债。然而,在放了这么多水,印了这么多钞后,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兜里还是没钱。如果不能系统地去了解货币与债务的底层逻辑,光听那些喜欢宏大叙事的人,讲什么大萧条、失去的十年之类的表象,你永远不会知道真相,并在一轮又一轮的周期中不幸成为牺牲品。 看到这里相信兄弟们已经有了答案,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未来 20 年押注法币贬值才是正确操作,所以配置btc/黄金是最明智的选择。(看不懂的sol)
+5
曾提及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