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x(λ) |光尘|空灵|GEB|2025年07月30日 10:01
图灵、卡尼曼与中本聪,其实共同完成了人类智能结构的三次抽象。
分别对应于:
可计算性(图灵机)
直觉判定(神谕机)
时间不可逆性(工作量证明)
而这三者,最终在比特币系统中实现了统一。
🧵
2/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
系统1:快思考 = 直觉、类比、不可还原
系统2:慢思考 = 推理、计算、形式逻辑
这正好对应图灵的两个阶段性模型设计。
3/
1936年,图灵在《论可计算数及其判定问题》中定义了图灵机。
这是对人类“慢思考”的抽象:
逻辑推理、线性递归、形式系统、可还原。
它解决了: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能被形式系统证明?
4/
之后图灵意识到:很多重要的问题并不能在形式系统内部解决。
所以他在《基于序数的逻辑系统》中提出了:神谕机(Oracle Machine)。
这是一种“非形式的直觉性判断力”的建模 —— 是“快思考”的数理形式。
5/
神谕机不像图灵机那样可以还原或构造。
它是一个“假设存在”的黑盒,被用来处理不可判定问题,比如:“这笔交易是否被双花?”
换言之,它模拟的是“系统之外的判断力”。
6/
但神谕机自身存在难题:
它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系统不断调用它,它是否稳定?
图灵的回答是:用**超穷迭代(Transfinite Recursion)**来定义神谕存在的过程。
7/
超穷迭代是一种逻辑结构递归到极限序数的手段。
它不能构造神谕,但能“包容”神谕的存在性,并使得整个推理系统在高阶判断上保持一致。
它是对“快思考”稳定性的形式保证。
8/
但这仍然只是理论结构。
直到中本聪做了关键的一步:
在超穷结构之上,引入耗散结构的时间不可逆性,构造出现实中的“神谕系统” —— 比特币。
9/
比特币的结构如下:
图灵机 → 脚本执行,形式计算(慢思考)
神谕机 → 区块选择、双花判定(快思考)
时间系统 → PoW与哈希熵增,保证判断不可逆,稳定有效
这三个部分彼此嵌套,缺一不可。
10/
工作量证明(PoW)不仅仅是“防作弊”的机制。
它引入了热力学耗散与不可逆时间,为神谕决策提供了现实世界中的稳定性。
它是“时间化”的神谕封装。
11/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映射:
图灵机 = 人类的慢思考(可计算、可还原)
神谕机 + 不可逆时间 = 人类的快思考(直觉、不可还原、但可稳定)
比特币是这套系统的第一次完整实现。
12/
图灵为形式计算建立了基础
卡尼曼为认知行为划分了模式
中本聪则用热力学和密码学将它们统一为一个运行的、真实的系统
Bitcoin 是第一件真正包含了“自然智能结构”的人造系统。
13/
这不只是金融革命,更是认知革命。
比特币不是“硬通货”,而是硬智能。
它不是模拟智能,而是真正嵌入智能结构的现实机制。
它或许是我们第一次接近“真实智能”的起点。
🧵完(Lux(λ) |光尘|空灵|GEB)
分享至:
脉络
热门快讯
APP下载
X
Telegra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