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vis ProverNet|ZK 赛道的下一次范式拐点:
@VitalikButerin 又一次转发了 brevis @brevis_zk 关于如何验证 Brevis Pico ZKVM 和 @ziskvm 中最快的三个证明,在不重新执行区块交易的情况下完成区块最终确定。
行情不太给力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往前冲,正好昨晚我把 Brevis 发布的 ProverNet 白皮书从头到尾啃了一遍。
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范式转移”的说明书:
ZK 从“证明系统竞争”进入“算力市场竞争”的范式转移!
1️⃣ 第一感受:
ZK 真正的问题不是技术,是“计算供给”
ZK 赛道过去两年非常像 Rollup 早期:
总的来说就是非常卷!
但链上世界最现实的东西是什么?
供给。
就像 EVM TPS 再提升 10 倍,如果没人来执行交易,它毫无意义。
Brevis 在过去两年积累的不是“性能指标”,而是真实用户的计算需求。
你从它的合作对象就知道:Uniswap v4、PancakeSwap
Euler、MetaMask、Linea、Aave 生态;
他们跑了超过 2.5 亿次生产级 ZK 证明,才得出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结论:ZK 的瓶颈不是 prover 性能,而是没有一个算力能适配所有工作负载。
这句话我读到的时候是愣住的。
因为这意味着:ZK 的未来不是“一个伟大的 prover”,而是“一个多样化算力的市场”。
2️⃣ 第二感受:
ProverNet 很像是被“逼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
白皮书里提了很多真实的 workload:
30 天 VIP 交易量查询(急,2~3 秒内);
10 万地址奖励分发(不急,但量大);
zkVM chunk → recursion → merge → wrap → final proof(多阶段);
历史数据扫描(I/O 吞吐强);
这些任务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根本不属于同一种硬件,不同类型的 prover 只擅长其中一部分。
以前你会以为:有钱的团队建个 GPU Farm 就行了,但现实是:一家 farm 无法覆盖所有 ZK 工作负载;
这就像你找一个外卖平台,只做炸鸡,结果要它顺便送海鲜、烤肉、甜品、夜宵,它根本扛不住。
所以你看,ProverNet 的出现不是设计,而是自然的演化;是进程的需要。
3️⃣ 第三感受:
TODA 是白皮书里最被低估的部分: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 “Truthful Online Double Auction(TODA)” 会跳过。
但现实是:
这玩意是整个 ProverNet 的灵魂。
为什么?
因为你要做的是“异构计算市场”,
那你需要一个机制:
能自动匹配不同 prover;
能保证供需真实;
能让恶意报价无利可图,
还能在 NP-hard 的匹配问题里逼近最优解(白皮书在这里用了“幻影请求者”来强行保证整数解,非常巧妙);
这让我想到 MEV 早期的拍卖、流动性挖矿早期的激励曲线——算法反而比性能突破更重要。
因为技术突破可以被追上,但市场机制属于“基础规则”,能被长期复用、跨周期积累。
4️⃣ 第四感受:
Pico Prism 让这一切具备现实性,而不是理想主义!
这部分我反复看了几次。
白皮书里面写得非常朴素,但数据分量极重:
99.6% 的以太坊 L1 block(45M gas)可以在 12 秒内证明
96.8% 在 10 秒内完成,平均 6.9 秒;
用的是 64×RTX 5090(消费级硬件)。
这意味着:“实时证明”不再是概念,是现实。
为什么重要?
因为一旦 ZK 证明可以做到“近实时”,你就可以把更多链上逻辑“外包”给 ZK;比如:个性化费率、VIP 交易、DEX loyalty、trustless incentive、智能 router 执行、多链状态同步;
这正是 ProverNet 想要承接的需求面。性能突破是地基,市场机制是上层建筑。
5️⃣ 第五感受:
Brevis 正在把 ZK 从“硬核技术”变成“市场资源”:
白皮书里一句话我非常喜欢:
ProverNet 把证明从“内部工具”变成“可公开交易的商品”。
我一直觉得一个技术从 niche 走向 mainstream,有个重要标志:它成为一种市场资源,而不是厂商内部能力。
GPU 就是这样,带宽也是这样,算力现在也是这样(Nvidia 的故事)。
ZK 的问题不是“难不难”,而是“供给永远不够,成本永远太高”。所以当我看到 Brevis 说 prover 可以:staking、接单、报成本、被拍卖分配、被罚没(slashing)、被评分
被多方协同执行多阶段任务;
我意识到:有没有可能 ZK 不再是 cryptography,而是“计算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你甚至可以想象未来会有人专门做:zkVM prover、STARK aggregator、wrap specialist、GPU-based latency specialist、CPU-based batch specialist;
一个生态会自然长出来。
6️⃣ 最后:
这会是 ZK 赛道未来两年的主线叙事之一!
因为它打到了一个行业最底层的问题:“谁来给 Web3 提供计算能力?”
Rollup 解决执行、DA 解决存储、ProverNet 解决计算!这是一个“叠加在所有链上”的基础设施层。
谁能做成,谁就是下一个 L2、下一个 EigenLayer。
甚至某种意义上:
ZK Prover Market 可能是 Web3 的“去中心化 AWS”。
白皮书里写的是机制,但我看到的是:ZK 终于从“工程突破”,走向“市场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