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Odaily 星球日报(@OdailyChina)
作者|jk

"只要你在 Luffa 上聊聊你的狗、发一下训练小技巧,就能白嫖一袋狗粮的收益。"Luffa 产品负责人 Esra 告诉 Odaily;纽约一位狗狗训练师朋友在 Luffa 上开了一个频道,最终变成了线上的遛狗公园:铲屎官们在里面晒狗、分享训练心得、组建小分队和二级社群,并最终从中获益。
她告诉 Odaily,Luffa 想要改变创作者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就在这里:把虚拟世界里的参与度、忠诚度,转化成创作者和粉丝都能拥有的真实价值。
两年前,当 Luffa CTO Michael 因为朋友账号被盗、收到诈骗信息而萌生做一个安全通讯工具的想法时,大概没想到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两年后的今天,Luffa 已经积累了 100 万用户、200 万下载量,从一个小众的隐私工具进化成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作者经济操作系统"。这支团队的两位核心成员 Michael 和产品负责人 Esra 都有来自 Web2 大厂的黄金履历:Esra 曾在 Meta、Uber、Zillow 工作,Michael 则在 AI 领域深耕多年。他们为什么选择跳进 Web3 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
在 Luffa 举办马德里创作者大会后,Odaily 有机会跟 Michael 和 Esra 深聊了一次。我们试图从这场对话中找到他们的答案:当创作者经济遇上 Web3,到底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以下是采访全文:
Odaily: 从整体角度来看,Luffa 刚刚宣布用户数达到 100 万、下载量突破 200 万。对于团队而言,这一里程碑意味着什么?在走到今天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到意外的是什么?
Michael: 其实对我们来说,100 万用户不只是创作者经济的一个数字这么简单。它更像是在证明一件大事:从 Web2 到 Web3 的迁移是真的在发生。我们第一批用户其实挺杂的,不只是创作者,还有很看重主权概念的 Web3 玩家、愿意尝鲜的早期用户、特别在意隐私的人,还有那些受够了被算法牵着鼻子走的社区,以及在找微信、Telegram 这些中心化通讯工具替代品的群体。
最让我意外的倒不是人数本身,而是一个现象。这些人来的理由五花八门,但最后都聚到了同一个点上:他们都想要比 Web2 更多的掌控感,但又希望比现在的 Web3 更稳定、更靠谱。你懂的,现在很多 Web3 产品门槛太高了,特别是用起来的体验。看到这种汇聚,确实挺意外的。
Odaily: 你将 Luffa 描述为创作者经济的“操作系统”,而不仅仅是另一个社交平台。从实际层面上来看,这对创作者和粉丝分别意味着什么?
Michael: 我们说它是操作系统不是社交平台,主要是因为 Luffa 本质上就是个底层设施。它把 DID、钱包、通讯、社区、小程序全整合到一块了;就像个超级 App,大家能根据自己需求做各种自定义的事。所有模块都打通了,而且这些事情全部可编程。
对用户来说,感觉就是社交和支付完全打通了。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来说,这是个开放的环境,能在生态里搭各种互通的东西。应用也好、社区也好、服务也好。就像操作系统能同时跑很多应用一样,Luffa 让创作者、粉丝、品牌都能在数字世界里建立价值和信任。
Odaily: Esra,创作者经济现在确实挺火的,但问题也很明显。你认为当前最核心、最迫切需要解决,却是现有平台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Esra: 核心问题就是,现在创作者经济完全是租赁模式。创作者花了好几年积累的粉丝,其实根本不属于他们,而是属于平台。流量、数据、变现规则,甚至跟粉丝的关系,全被一个他们控制不了的算法卡着。
我们在 Luffa 要做的就是重建这套底层逻辑,让创作者从租流量变成拥有身份。真正的问题不是少个变现工具,而是创作者压根儿就没有基础设施去真正拥有自己的粉丝关系网、去直接建立粉丝身份和忠诚度、去带着社区换平台、去真正把自己创造的价值握在手里而不是让它流到算法口袋里。
Luffa 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随身带走的粉丝身份层,还有激活它的各种工具——发帖子、建世界、开直播、搞发售、做会员、办线下活动,全都跟创作者拥有的粉丝护照绑定。创作者经济真正需要的不是又一个信息流,而是一个关于归属感的操作系统。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
Odaily:在构建 Luffa 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令你们印象深刻的故事或经历可以分享?
Michael: 最有意思的挑战其实不在技术层面,在心理层面。我们发现 Web2 和 Web3 用户之间有条很深的认知鸿沟。Web2 用户要的是稳定性,他们其实不 care 系统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他们 care 的是:东西能一直用、账号不会没、找回来简单、系统别老出问题。
Web3 用户要的完全不一样,他们要可验证的控制权:透明、防篡改、界限清楚、自己掌控。只要底层靠谱,很多人能接受复杂。
问题就来了:怎么做一套系统,既能让怕麻烦的人满意,又能让怕失控的人放心?说实话我们还在摸索,没有完美方案。现在的做法是混合架构:给 Web2 用户提供他们习惯的稳定体验,同时给 Web3 用户保留他们要的透明和控制,底层都跑在统一的基础设施上。这直接影响了我们怎么设计 DID、恢复机制、频道,包括后面 AI 的接入。
Esra: 我想聊点更前瞻的,关于我们正在做的忠诚度基础设施,还有我们怎么思考"拥有影响力"这件事的,我们管它叫所有权经济。
在想怎么让创作者真正拥有社区和粉丝关系,同时让粉丝有个能到处用的身份,带着访问权限、带着奖励,能跨平台、跨品牌、跨创作者用的时候,我们先研究了下谁已经在这么干了。
现在混得好的创作者早就不把粉丝当数字看了,他们把它当自己能掌控的网络。Mr. Beast 建了个完整的工作室和消费品公司,完全脱离平台生态。Taylor Swift 重录母带,还搭了套系统把粉丝忠诚度变现,让粉丝真正参与进来。Skims、Prime 这些品牌证明了创作者主导的网络可以靠参与度而不是曝光量赚钱。
虽然这些经常被当成明星个例,但其实它们说的是未来怎么玩。影响力现在不只是触达人数了,关键是你能不能拥有。这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得考虑可迁移性、透明度、控制权。创作者需要能带走的粉丝身份、不被算法插手的直接沟通、能激励参与的可编程忠诚系统,还得有透明机制知道谁在贡献、价值怎么分。
把创作者当成有自己内部经济的网络而不是内容供应商,这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在 Luffa 做的就是给创作者提供他们真正拥有的身份和忠诚度基础设施,把影响力从今天有明天没的数字变成长期的、能衡量的资产。
Odaily: Esra,你们刚刚上线了直播、短视频以及 “World(世界)” 功能。能否介绍一下这些功能如何协同运作?创作者与粉丝在 Luffa 上的整体体验是怎样的?
Esra: 我们做的所有东西都围绕一个逻辑:身份带来连接,连接带来忠诚。
短视频是发现入口,是一个轻量、好玩、表达自我的地方。直播能建立实时在场感,拉近情感距离。Worlds 是社区真正活着的地方,有结构、能持久的微社群,粉丝能在里面升级、拿地位、被认可。
它们合起来是这样的:粉丝不只是看完刷完就走,而是经历了完整的过程,从发现创作者、参与进来、获得认可、最后归属于一个圈子。创作者终于有了全套工具,注意力能转化成身份,身份能转化成长期粉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 Luffa 是操作系统不是平台。一切都是连着的,不是东一块西一块。
Odaily: Web3 平台经常在用户体验方面不及 Web2 应用。你们是如何在让区块链技术“对用户无感”的同时,仍然提供去中心化与用户所有权等核心优势?
Esra: 我们的理念特别简单:加密该在背后驱动体验,但不该跳到台前。Luffa 上,用户注册不用钱包、参与不用碰代币、看不见区块链,除非你想看到它。
但在后台,粉丝的每个动作都映射到他们拥有的身份、能带走的数据、链上的证明,这些都是用户的,不是平台的。我们把区块链用在该用的地方:粉丝身份和声誉、数字资产所有权、参与证明、创作者之间能迁移的忠诚度。这一切用起来得跟 Web2 一样丝滑。
Web3 要真正普及,就需要藏到背景里。我们在做的就是让创作者安心创作、粉丝安心连接,所有权自然而然就在那儿了。
Odaily: Michael,你们最近在马德里办了个创作者大会。创作者第一次用 Luffa 反应怎么样?什么让他们兴奋,又在担心什么?
Michael: 创作者的反应跟我们现有 Web3 用户不太一样。Web3 用户把 Luffa 当主权身份和社区工具,隐私用户把它当加密版通讯软件。创作者看到的是一个能在一个 App 里跑数字生意的方式,而且变现模式更合理。
让他们兴奋的点在于,他们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粉丝、能用忠诚度和社区工具、变现不光靠算法推不推你,还看你自己的影响力和跟粉丝的互动。他们的粉丝通过 Web3 技术能获得更连贯的、游戏化的体验。
他们担心的也都很现实:"我的粉丝能看懂吗?"因为大部分粉丝是 Web2 用户,不是币圈人。"这东西对我品牌形象安全吗?""注册会不会太麻烦、流程太长?"
这些都是我们在马德里创作者节收集到的很接地气的反馈。我们正在根据这些迭代,做出创作者和用户真正想要的东西。
Odaily:我们来谈谈变现模式吧!创作者在 Luffa 上是如何赚钱的?这种收益模式与传统平台相比有哪些不同?
Michael: Web2 平台上,创作者是在别人的系统里赚钱。Luffa 上,他们是靠自己的身份、社区、价值循环赚钱。这是本质区别。
但价值不只来自内容,还来自可验证的所有权和能带走的身份。对注重隐私的用户来说,价值就是信任和加密通讯。我们把这些都看成一个经济体系的不同部分。
创作者可以通过会员、个性化频道、NFT 这种数字藏品赚钱,也可以通过忠诚度计划、社区经济、AI 驱动的互动玩法、线上线下活动、访问权限控制赚钱。玩法跟现在的 App 完全不一样。
Esra: Michael 说得对。我们还在琢磨独家内容付费、付费频道,还有帮创作者办线下活动,就像我们在马德里做的那样。继续关注吧,创作者变现对我们来说是重中之重。
Odaily: Esra 你曾在 Meta、Uber、Zillow 等大型 Web2 公司任职;Michael 你在顶级全球企业从事 AI 工作。是什么促使你们选择在 Web3,特别是在创作者经济领域创业?
Esra: 因为我们疯了![笑]
Michael: 世界正在往两个方向分裂。Web2 这边,就是现有的那套体系,大规模、方便,但什么都得依赖平台。Web3 那边,讲主权、讲透明,但门槛高、烧脑子,得靠早期用户撑着。
AI 在提升生产力,会加速两边的发展。如果我们不重新搭底层,AI 会比之前任何平台都更快地把权力集中起来。Luffa,或者说我们做的这个 OS,就是要防止这事儿发生。
我们的想法是:身份得是你自己的,数据得你自己控制,AI 得你自己拥有还能个性化,价值得能带走,通讯得默认加密。这是个高风险的转折点,但变革得从底层架构开始——在 AI 和 Web3 交汇的时候给互联网的下一次革命打个主权 OS 的底子。
Esra: 我在 Web2 大厂待了好多年,从里面看清楚了中心化系统的天花板。这些平台规模做得很大,但价值模式就是抽血。创作者创造价值,但平台说了算谁能看见、谁能赚钱。
当我看到所有权经济这个趋势的时候就明白了,下个十年看的不是触达多少人,而是能不能带走。Web3 给了我们工具,终于能让创作者、粉丝、平台三方利益对齐了。不是为了炒币而 Web3,是因为它能给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提供更健康的架构。
创作者经济是最好的试验场。文化迭代快、互动频繁、情感浓度高。如果我们能在这儿把身份和忠诚度的问题解决了,别的地方也就不是问题了。
Odaily: 你们目前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哪些人正在使用 Luffa?他们的使用方式与传统社交平台有何不同?
Michael: 我们用户群挺多样的。首先是 Web3 原住民,他们看重 DID、主权、加密通讯、链上活动这些。我们接了 DEX 进来,所以他们能在 Luffa 里玩 DeFi。
其次是注重隐私的 Web2 和 Web3 用户,来找更安全的通讯方式。第三类是愿意尝鲜的早期用户和数字社群,想试试完全不同的东西。
第四类是创作者和粉丝群体,来建自己的微经济和社区,用不同的变现方式。他们想要创作者、粉丝、社区之间更好的互动,有一个闭环,有健康的经济循环,不是抽血式的。
创作者这条线是我们的增长引擎,但基础更宽,所有想要掌控权、隐私、面向未来的身份层的用户,同时还能在 Luffa 生态里找到更好变现方式的人。
Odaily: 如果我们把时间快进到 2027 年,Luffa 会是什么样子?平台将如何演进?你们希望对创作者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Michael: 简单说:平台变骨架,用户成系统和血肉。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能破 1 亿用户。更希望用户能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不只是我们给的,还有他们自己用我们的工具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提供的是 OS,用户能用我们的工具在 Luffa OS 里开发新玩法。这才是 Luffa 最大的成功。
Esra: 对创作者和粉丝来说情况会不一样,但 Luffa 不会只是个 App,它会变成创作者经济的身份和忠诚度基础设施。
创作者会拥有自己的粉丝关系网,靠忠诚度直接变现,随时随地带着社区走,在一个 OS 上跑线上线下的活动,建立不靠信息流活着的长期文化微经济。
粉丝会拿到地位、声誉、访问权、奖励。他们在创作者社区里建立身份,用能到处带的粉丝护照在创作者之间流动,真正参与体验而不只是看内容。
整个行业会从平台拥有注意力变成创作者拥有身份。这就是我们在建的未来。
Odaily:在接下来的产品规划中,你最期待推出的功能是什么?社区在未来几个月可以期待哪些更新?
Esra: 两件事特别期待。第一是粉丝护照——一个持久的身份层,记录粉丝在帖子、世界、直播、线下活动里的所有行为,让创作者根据真实参与度而不是虚荣指标奖励粉丝。这就是 Luffa 从 App 变基础设施的地方。
第二是线上到线下打通。我们在给创作者搭轨道,让他们能在两个空间激活粉丝:数字任务、线下聚会、忠诚度等级、一起创作内容、快闪活动、甚至以后的票务。这就是让归属感变得摸得着的地方。
这些归结到一个大想法:创作者不该在 10 个 App 上有 10 堆散的粉丝。他们该有一个随处能用的粉丝身份图谱。
现在下载 Luffa 的话,你就是跟我们一起在早期阶段建设这个东西。我们很期待能到粉丝真正分到创作者经济蛋糕的那天,这块蛋糕现在估值 2000 多亿美元。希望大家耐心点,像 Michael 说的,对现在的功能多提意见,新功能出来后继续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是给用户做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