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研究 | 虚拟货币如何继承:法律定性与现实困境

CN
10小时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作者:许倩,李馨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数字资产日益普及的今天,虚拟货币的继承逐渐成为无法回避的法律问题与现实问题。当生命落下帷幕,存储在区块链上的财富将何去何从?它们是否受法律保护,继承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本文将从律师的视角,结合法律规定与典型案例,探讨虚拟货币继承的法律定性与现实挑战。


2025年10月,印度马德拉斯高等法院作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认为加密货币符合法律上“财产”的定义,能够被拥有、转让和以信托形式持有。此案源于一位投资者的3532个XRP代币在WazirX交易所被冻结,而法院最终确认其资产应作为财产受到保护。这项裁决,不仅为印度的数字资产市场提供了司法定心丸,也标志着全球法律体系对“虚拟财产”的认知正在逐渐成形。换句话说——虚拟货币已从“数字游戏币”变为“财产”。


近年来,“加密货币作为无形财产”的法律观点已日渐浮现,勾勒出全球法律系统对数字资产属性的认知演进,也为虚拟货币的继承问题提供了法律支点。


虚拟货币的“财物属性”正在被全球司法界广泛接受。尽管虚拟货币的技术基础为数据,但是所具备的可占有性、可转让性与经济价值,已使其显然具有财产的核心特征。正因为这一属性,近年来世界各地频频出现涉及虚拟货币归属、侵权、诈骗等民事与刑事案件,法律实践也被迫回应这一新型财产形态。


这种司法认知的趋同,为虚拟货币的继承铺开了道路。当虚拟货币被认定为财产时,便自然地落入了继承法的调整范围。


在中国法律框架下,《民法典》第127条开创性地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为虚拟财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此外,《民法典》第1122条对遗产的定义采用了概括式立法模式,将遗产定义为“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这打破了原《继承法》采用列举式立法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遗产的范围,使网络虚拟财产、数字货币等新型财产被纳入继承客体成为可能。


在监管层面,《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等文件虽强调风险防控,但也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定性为“特定的虚拟商品”。从法理上看,这一“虚拟商品”的定性,实际上已承认其财产属性,为虚拟货币在继承制度中的纳入提供了逻辑起点。


在理论上,继承没问题;在实践中,问题全在细节。


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市值巨大,使得许多投资组合中包含了可观的虚拟财富,这必然涉及财富传承。尽管各国司法实践观点、法律的概括性规定已为虚拟货币的继承开辟了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虚拟货币的继承仍面临多重困境。


1.证明难题:如何证明看不见的资产?


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匿名化的特点,虚拟货币财产存在一定的权属证明障碍。银行账户有流水、房产有登记,而虚拟货币的“权属证据”藏在技术层:私钥、助记词、交易所账户…… 这些都不是传统的法律凭证。继承人需要提供的不再是传统的权属证书,而更可能是被继承人与虚拟货币相关的电子数据证据。然而,以上证据是否足以证明财产归属、处置意愿和继承资格?此外,多数用户生前并未明显留存相关凭证,导致许多数字财富,最后消失在区块链的浩瀚数据里。


2.继承机制:能否顺利运行?


虚拟货币的存放地点直接决定了继承的难度和流程。


在交易所(如币安、Coinbase):继承人可以联系客服,提交被继承人死亡证明、遗嘱认证文件、身份证明等,由平台内部审核后转移资产。但是各国法律不同,且此过程耗时较长,存在平台政策变动或倒闭的风险。平台是否可以转移尚不清楚。或者,继承人需要知晓登录密码,完成各种验证才能转移资产。


在钱包中,则继承人必须知道私钥或助记词,这串字母数字一旦丢失,就如同丢掉保险箱唯一的钥匙。


3.技术门槛:私钥与安全的两难


虚拟货币继承的核心挑战在于它的技术本质。


在加密世界中,私钥即所有权。没有私钥,任何遗嘱都只是纸上谈币。若被继承人未将私钥或助记词妥善告知继承人,相应的资产很可能将永久性丢失。2018年,加拿大交易所QuadrigaCX创始人Gerald Cotten突然去世,因其是唯一掌握冷钱包私钥的人,导致1.47亿美元加密数字货币的用户资金无法追回。这个案例暴露了中心化存储机制在继承问题上的脆弱性。此外,Chainalysis报告也指出,约20%的比特币因私钥遗失或持有人去世而永远沉睡。这是一种极具成本的“数字沉默”。


即使继承人掌握了私钥,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一次输入错误,或一次不慎点击钓鱼链接,都可能让资产永远消失。数字遗产的继承,从未如此依赖“技术门槛”。


4.估值与分割:波动带来的法律难题


虚拟货币价格剧烈波动:今天的遗产,明天可能缩水一半,也可能翻倍。法律上,应以哪个时点作为估值标准?如何公平分配?对于含有多种代币的钱包,分割几乎是一项“技术工程”。多数情况下,先变现再分割是更现实的路径,但这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完成变现?


作为律师,我们的建议是——别把数字遗产留给命运。


虚拟货币持有者充分认识到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及其在法律上被认可和保护的趋势。鉴于虚拟货币继承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持有者应:


1.明确虚拟货币资产的存在与数量


虚拟资产的隐匿性是继承的第一道障碍。若继承人不知晓资产的存在,一切继承规划皆为空谈。建议虚拟货币拥有者可以记录以下关键信息:资产种类(如比特币、以太坊、其他Token);明确资产存储位置(如:中心化交易所、冷钱包、自托管热钱包);记录公钥地址;甚至可以记录私钥或助记词(但建议打印或者手写在纸上,不建议存储在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中);对于交易所账户,记录平台名称、注册邮箱/手机号、密码等。


2.安全、加密地保存私钥、助记词等关键数据


硬件钱包是目前比较安全的存储方案。它将私钥隔离在离线环境中,极大降低了被网络攻击的风险。 私钥/助记词是资产的绝对控制权凭证,其安全性直接等同于资产的安全性。丢失则资产永失,泄露则资产被盗。可将备份(如U盘或记录私钥的纸张)存放在多个安全地点,如保险柜。


3.制定数字资产继承方案或信托安排


通过将钱包所有权转移至信托名下, 可将虚拟货币纳入信托架构,指定的受托人专业管理虚拟货币。设置一个需要2-of-3把私钥才能动用的钱包。三把钥匙分别由被继承人、继承人及律师或其他受托人持有。在继承开始后,其余两方即可通过验证合作转移资产,实现去中心化的安全与法律的监督相结合。


4.关注交易平台政策及监管变化


如果资产在第三方交易平台,则平台的稳定性和合规性尤为重要,政策变动或监管行动可能冻结甚至剥夺访问权。需要了解、关注平台运行规则及相应监管政策,以应对可能得风险和变化。


在加密世界,真正的风险往往不是被窃取,而是被遗忘。唯有提前规划,才能让数字财富延续它的价值,成为稳健的传承遗产。


相关推荐:观点:事后分析无法阻止AI驱动的加密货币欺诈


原文: 《 曼昆研究 | 虚拟货币如何继承:法律定性与现实困境 》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