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aily专访|U卡已死?PayFi项目方如何求生?

CN
4 小時前

原创|Odaily 星球日报(@OdailyChina

作者|Wenser(@wenser 2010

2025 年,稳定币已成为加密行业中备受瞩目的现金流来源,与之紧密关联的 PayFi 赛道也吸引了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加密原生项目、支付行业巨头、稳定币发行方、加密货币交易所,还是稳定币公链,均以各自的方式积极布局,力争在 PayFi 赛道的发展中抢占先机。

在此背景下,Odaily星球日报于 10 月初新加坡 Token2049 活动期间,采访了多位身处 PayFi 行业一线的从业者。通过交流我们发现,PayFi 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诸多可能。以下内容根据访谈整理而成,为适应行文逻辑与篇幅,部分信息有所调整。

PayFi 行业悖论:U 卡是大规模采用的必经之路吗?

谈及 PayFi,或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仍然是 U 卡。此前 Infini 曾因 U卡业务“叫好不叫座”而无奈停运相关业务,一度引发市场热烈讨论(推荐阅读《专访Infini联创郡主:我们为什么关掉U卡业务?》)。

在此次的 Token2049 现场,在被问及是否看好 U卡业务发展模式时,多位从业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来自 DeCard 的市场人员 Roger 向 Odaily星球日报表示,基于新加坡当地的支付牌照,Decard 的发卡量、用户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长期业务积累下来的合规优势也让 Decard 能够无需从 0 开始搭建自己的应用渠道和用户网络,能够结合 Visa 、Mastercard 等传统支付巨头以及传统银行业的用户网络体系积累对应的支付网络。言辞之间,仍然将 U卡视为旗下业务的重要板块之一。

但也有人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BenPay 的 Pearce Chen 告诉 Odaily星球日报:“除了依赖 Visa/Mastercard 等支付机构的传统 U卡业务,我们更前瞻性地采用了‘二维码+POS机或APP扫码’的方案解决支付需求。这样可以直接使用稳定币支付,划扣到当地清算网络,借此转换成法币。这就相当于把 Visa、Mastercard 这些上游发卡机构踢出局,转而搭建属于自己的支付应用渠道和用户网络。因为我们要用稳定币支付,为什么还要依赖我们本来就要颠覆的传统支付机构呢?”

从这方面来看,BenPay 的思路更为 Crypto Native (加密原生)一些。因为区别于 Decard 的“嫁接思路”,BenPay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从零开始的 PayFi 网络”这条发展路线。此外,据 Pearce Chen 介绍,BenPay的另一业务重点是面向 DeFi 协议工具的开发,结合旗下 Benfen 支付公链和自托管钱包,将纷杂复杂的 DeFi 协议简化,方便传统用户“傻瓜式”地享受 DeFi 收益。

无独有偶,Ellipay 的一大业务重点同样是通过 POS 机硬件切入支付入口。Ellipay 产品总监 LX 介绍称,Ellipay 目前的 POS 机已经支持用户进行线下生活场景消费;只需轻轻一刷,仅需几秒时间就能够完成 USDT/USDC 等稳定币转账支付。

Ellipay POS支付演示现场

在传统发卡机构设置的层层壁垒面前,加密货币行业的 PayFi 项目选择通过硬件入口层面的改变来绕开限制,实现 PayFi 应用在生活场景、消费场景等方面的缓慢渗透。尤其是在习惯刷卡消费的海外市场,POS 机消费仍然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之一。

毕竟,海外市场并没有如同国内微信支付、支付宝这样借助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收付款操作的一站式支付 APP。

此外,Ellipay 产品总监 LX 也提到:“ PayFi 无疑是个值钱的业务,同时也是个能赚钱的业务。虽然利润分配确实会向上游(比如稳定币发行方)集中,但相比其他赛道,我们在下游能看到更多的机会。这是因为PayFi所代表的加密支付是一个用户场景极为多元的超级赛道,和以往的所有加密赛道都不同,它的用户场景和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不能用传统支付的视角来看待它,因为在 PayFi 赛道,支付的价值分配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应用层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支付的管道费,而是源于其为高自由度用户所创造的附加服务(如集成DeFi收益、社交金融功能、可编程货币应用等),这些服务将构成未来下游利润的核心增长极。”

不得不说,就当下有限的项目发展模式来看,PayFi 的商业模式仍然拥有极强的扩展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PayFi 行业的挑战与机遇:监管套利、用户教育、底层基建

除去现有业务,Odaily星球日报也就 PayFi 行业现存最大的挑战与从业者们进行了交流。

BenPay 商务 VP Pearce Chen 系统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 PayFi 行业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最大的挑战是监管合规问题。尽管不同 PayFi 项目可以在支付交易层面设置 KYC/KYB门槛,但在理财层面,各国法律均未对用户稳定币资产生息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管理要求。本质上而言,PayFi 项目借此生息属于监管套利,而不同地区的法案和国家法律对资金理财的监管要求各有不同;

其次,则是 C端用户普及率低。目前只有加密人群和部分跨境商贸业务中会采用稳定币进行交易;95% 的国人甚至不知道稳定币,就连比特币都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从这方面来看,用户教育的缺失和不足是 PayFi 行业普及的主要障碍之一,这往往需要对应的产品足够接地气,有一定的人群穿透性。甚至也需要一些类似微信红包的普及契机。

最后,过度依赖现有支付体系、底层基建的不完善也是 PayFi 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现状来看,PayFi 产品的运转仍然高度依赖 Swift 结算体系、传统银行体系以及美元资金头寸;做任何行业层面的创新都需要对接各种 VA账户、底层系统。除此以外,作为PayFi行业的命门掌控者的银行堪称掌握“生杀大权”——账户封禁一言而决,PayFi 项目方毫无反制手段。无数 PayFi 项目努力半天,做出各种“屎上雕花”的创新,本质上都是为了证明“我做的是生意,不是为了洗钱”,但仍然面临着监管机构和银行系统的结构性压迫。

在提及“ PayFi 项目的商业模式”一事时,Pearce Chen 还强调,PayFi 行业真正的竞争壁垒往往来自于大型基础设施和底层协议的完善——支付本身可能不赚钱,项目方必须通过资产沉淀,打通理财的生态闭环才能赚钱。就像支付宝如果没有余额宝,同样很难做起来;不能单方面接入很多银行底层系统或者各大区块链网络就觉得万事大吉了,那样的业务会做的非常重。与之相比,BenPay 选择另起炉灶,搭建自己的区块链网络,用户充值各大区块链网络的稳定币都可以自动映射到对应的智能合约,转换为 BUSD,且支持消费和理财。这就极大地简化了用户操作流程和使用门槛,对于后续的产品推广、市场普及极为重要。

“支付赛道的最终逻辑是,谁能打造一条又便宜又高性能的公链,谁的用户体验更好,用户就会用脚投票。”

目前来看,以太坊、Solana分别以其安全性、低成本性占据一定的优先地位。但在不远的未来,任何一条高性能公链都有推动 PayFi 大规模普及的可能性——它甚至不一定高度去中心化,只需做到降本增效,满足 ToB 和 ToC 的用户需求即可。

以上观点也得到了 Ellipay 产品总监 LX 的认可。针对“PayFi赛道的挑战”这一问题,他表示:“与众多加密赛道相似,PayFi的普及面临三大核心挑战:首先,​​资金安全是基石​​。用户资产的安全性是所有商业模式的前提,这直接依赖于底层技术的迭代与产品设计的完善。其次,​​监管合规存在全球性结构性矛盾​​。PayFi天生具备全球化属性,但其统一服务的理想与当前监管格局存在天然冲突,破解之道在于寻求全球层面的监管协作。最后,​​用户认知与渗透率是根本瓶颈​​。加密货币历经十余年发展,用户渗透率仍仅达5%-10%,且其中具备PayFi所需复杂金融认知的用户少之又少。突破这一瓶颈,或许有赖于一款“超级应用”的出现,以极致体验根本性降低使用门槛。”

在资产安全、全球监管与用户认知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横亘在所有 PayFi 项目与全球普及化之间的一大必须要解答的重要命题。

PayFi 行业的短期长期战争:B端业务与C端业务的阶段性取舍

此外,对于 PayFi 行业的项目来说,业务重点也是难以回避的取舍之选。

就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尽管 C 端用户需求更为活跃,但受限于市场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B端业务仍然属于多数 PayFi 项目的业务重点。毕竟,相较于交易量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十数亿美元的机构客户,C端用户的需求更为细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称之为“吃力不讨好”。

但就 Odaily星球日报与多位从业者交流下来的信息来看,尽管 PayFi 业务早期被业内人士视为B端用户更为重要的现金流业务,但从长远来看,C端用户需求仍然是市场主流和发展重心。一般而言,PayFi 项目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项目初期:以B端业务为主。这一阶段,PayFi 项目需要确保业务能够产生现金流,在市场竞争中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真正盈利的公司业务重点均在ToB 领域。如Solana 生态 PayFi 头部项目 Huma Finance;C端业务则更多偏向流量营销和品牌建设。

项目中期:B端与C端并重。PayFi 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确保能够从“活下来”顺利过渡到“活得比较好”的阶段,这就需要项目方能够实现“2条腿走路”——B端业务创造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支撑业务运转;C端业务则不断拓展用户市场,扩大用户规模,确保未来发展。

项目后期:以C端业务为主。长期来看,所有的 PayFi 项目长期目标仍然是类似微信、支付宝、PayPal 等移动支付巨头一样的独角兽公司甚至垄断性巨头公司。而支持这一目标的业务重点无疑有赖于规模庞大、交易支付需求更为高频的 C端市场。

从“活下去”,再到“活的比较好”,最后到“活到最后”,成为笑到最后的行业赢家,PayFi 项目任重而道远,B 端机构市场与 C 端散户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PayFi 的未来,在一次次的转账需求里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聊两句当下的行业困境。

一方面,加密货币市场上的稳定币种类越来越多,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稳定币转账、支付、交易的成本和场景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另外一方面,世界上还有数十亿的人口至今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银行账户,或者面临着当地法币快速贬值、通货膨胀的巨大生存压力。

在我个人看来,PayFi 行业的未来不能仅仅停留在加密货币交易所里波动、跳跃着的数字,更要走出加密货币市场,走向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走向更多渗透在全球经济体系的毛细血管中的各类衣食住行的细微生活场景当中。而在这一次次的转账需求里,PayFi 行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最忠实的拥趸,让高效便利的用户体验征服生活在地球上的数十亿普罗大众。

到那时,PayFi 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项目的梦想,而将是无数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載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複製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