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资本押注 BNB:「后包凡时代」的自我救赎与 Web3 豪赌

CN
3小时前
撰文:Yangz,Techub News
昨日,彭博社的一则报道将华兴资本——这位曾主导中国互联网多起标志性并购案的「并购之王」,再次推至舆论的中心。据知情人士透露,华兴资本正与币安联合创始人赵长鹏的家族办公室 YZi Labs 展开深度洽谈,计划共同募集约 6 亿美元资金,于美国设立一家专注于投资币安生态代币 BNB 的上市数字资产财库公司。若合作顺利落地,双方将联合出资 2 亿美元,进一步强化对 BNB 的战略布局。 这则看似突然的消息,实则是华兴资本精心布局的一盘大棋。 细心的观察者不难发现,这场转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节奏紧凑、目标明确的战略转型「诺曼底登陆」:
  • 2025 年 6 月,战略宣示: 华兴资本在港交所正式公告,董事会决议进军 Web3 与加密货币资产领域,批准总额 1 亿美元的预算,用于未来两年内发展相关业务并投资加密资产。
  • 2025 年 8 月,牌照与生态布局:华兴资本自营投资负责人史梓渊公开表示,公司将申请扩展香港证监会第 1、4、9 类牌照,以覆盖数字资产业务范畴,并加大对数字金融基础设施、链上生态及现实世界资产(RWA)的投入,致力于「助力香港打造全球数字资产中心」。
  • 2025 年 8 月下旬,核心落子:华兴资本与 YZi Labs 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投入约 1 亿美元专项配置 BNB,拟成为首家将 BNB 纳入专项数字资产配置的香港上市公司,并计划推动 BNB 合规上币及设立 RWA 基金。
从 6 月决议进军到 8 月核心落子,再到当前酝酿更大规模的资金布局,短短四个月间,从战略定调到重仓押注,华兴资本以惊人的速度和决绝的姿态,将自己与 BNB 深度捆绑。这一系列举动不仅是其「后包凡时代」最关键的战略转向,更是一次试图颠覆传统投行商业模式的实验。

辉煌之下,对「关键人物」路径依赖的阴影

要理解华兴此次转型的颠覆性,必须回顾其赖以成功的传统模式。
在华兴资本的崛起故事中,创始人包凡是绝对的核心。他凭借在摩根士丹利与瑞士信贷的历练,以及个人独特的魅力与广阔人脉,在 2005 年创立华兴资本,并精准地踩中了中国互联网黄金十年的每一个节点。从美团收购摩拜、滴滴快的合并再到美团点评联姻,华兴资本作为「超级撮合者」,几乎参与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所有重大并购交易,包凡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并购之王」、「资本红娘」。
然而,这一成功模式也为其未来埋下了隐患。华兴的本质,是一个高度依赖个人网络与关系驱动的帝国。它的护城河建立在非公开的信息渠道和包凡个人的斡旋能力之上。这种模式在互联网的增量扩张时代无往不利,其 2021 年净利润超 16 亿元的巅峰业绩便是明证。 但是,路径依赖的阴影随着互联网红利消退、反垄断监管加强开始显现,华兴核心的 TMT 并购业务急剧萎缩。更致命的是,这种「关键人物」模式将公司命运过度捆绑于一人之身。当 2023 年 2 月包凡因配合调查而「失联」,这座帝国便瞬间失去了支柱:公司停牌逾 17 个月,市值缩水逾 20 亿港元
2024 年包凡辞任所有职务,标志着「包凡时代」的终结。这也意味着,华兴资本赖以生存的旧模式已彻底行不通。它必须找到一条不依赖于个人魅力、且能适应新时代的全新道路。

破局与重构:「2.0 时代」的艰难启航

停牌 17 个月后,2024 年 9 月 9 日,华兴资本复牌。首日股价暴跌 66% 的惨状,是其跌入谷底的直观写照。但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一场由内而外的自我救赎被迫加速。
初期的转型围绕着「止血」与「优化」展开。在补发 2023 年度业绩公告的同日,华兴资本宣布董事会重大调整。包凡妻子许彦清获任非执行董事,随后在 10 月被任命为华兴资本董事会主席,并由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同年 11 月,华兴资本任命任命王力行为首席执行官。自此,华兴资本正式进入「许彦清-王力行时代」。
许彦清上任后,迅速提出了「华兴 2.0」战略,明确将重心从传统互联网业务转向「科技+产业」主线,并强调要「在稳固华兴现有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 Web3 和加密货币资产领域,以引领创新科技领域的发展」。
战略转型成效在 2024 年业绩报告中得到充分体现。华兴资本实现总收入和净投资收益近 8.4 亿元,同比增长 5.2%;归母净亏损大幅收窄 62.1% 至 1.8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许彦清上任后的第四季度业绩加速好转,单季收入占全年比重达 46%。
业务重构方面,三大支柱呈现齐头并进态势:投资银行业务收入逆市增长 16.8%,重点转向泛科技、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并在 AGI 赛道确立领先地位;投资管理业务成为盈利关键,贡献总收入 38%,经营利润 1.26 亿元,通过精准退出实现 32 亿元回流,核心基金 DPI 表现优异;华兴证券转型成效显著,收入占比 30%,旗下「华兴多多金」App 用户数增长 95%,客户资产规模增长 146%,成功开拓财富管理新增长极。
除了业绩数据上的好转,市场信心也随之稳步修复。 今年 5 月,华兴资本担任速腾聚创港股 IPO 联席保荐人,成功募资 20 亿港元;8 月,作为 C1 Fund 纽交所 IPO 的亚洲独家承销商,实现美股承销业务「破冰」。这些标杆案例标志着其核心投行能力的全面恢复。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华兴资本股价自 2024 年 9 月复牌时的 1.9 港元低点,一路回升至 2025 年 8 月的 10.02 港元高点。此外,2025 年中期业绩更显示,公司实现总收入及净投资收益约 4.6 亿元,同比增长 27%;经营利润约 7600 万元,归母净利润约 6500 万元,全面扭亏为盈。
然而,业内普遍认识到,上述成绩虽使华兴暂时走出谷底,本质上仍是对传统业务的修补与延续。真正要实现破局,仍需找到一个具备巨大想象空间、并能与过去彻底切割的全新赛道。Web3 与数字资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华兴资本选中的答案。

隐秘的伏线:Web3 的早期播种与迟来收获

华兴资本今日向加密领域的转型,看似突兀,实则在 7 年前就留下了种子。
早在 2018 年,Circle 在进行 E 轮融资时,在一众星光熠熠的投资方名单里,就悄然藏着华兴资本的身影。这笔投资直至今年因其主动祝贺 Circle 上市才被外界广泛知晓,且持股比例之小,显示其当时更多是一种试探性的「占位」。就如财经媒体「IPO 早知道」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当时主管华兴新经济基金的雷鸣在谈及投资 Circle 背后的逻辑时表示,「当时的区块链还处于发展早期,很多法律法规都不明朗,所以我们就尽可能选择一些我们认为合规、风控允许的项目去投,毕竟后续还是要考虑上市退出的。」
除了发布祝贺外,华兴资本还在公告中透露了其「积极且审慎」布局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动态,如,2019 年,华兴资本主导参与嘉楠科技于纳斯达克上市;2021 年,华兴投资 Amber Group,其已在美国完成合并上市;2022 年,完成对 Matrixport 的投资,并协助比特小鹿完成并购及后续美股分拆上市;同时,华兴证券(香港)于 2024 年担任 HashKey 集团的财务顾问,主导公司融资,并推动其合规化进程。
这些早期探索如同深埋的种子,虽印证了华兴的前瞻眼光,却未能在其传统业务范式下获得足够生长空间。直至核心业务遭遇重创,这些被长期忽视的战略伏笔,才在新的生存压力下被重新激活,显现出全新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了 2025 年这条清晰而激进的进军路线:6 月的 1 亿美元预算如同战略「宣言书」,明确转型决心;8 月的牌照申请与生态布局,犹如修筑前沿「桥头堡」;而与 YZi Labs 的合作及对 BNB 的重仓,则无疑是发起总攻的「重磅炮弹」。这条从试探到重仓的轨迹,勾勒出了一家传统投行在数字浪潮下的蜕变历程。

押注 BNB:豪赌背后的战略逻辑与风险考验

华兴资本选择 BNB 作为其 Web3 战略的核心载体,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价值重构逻辑。 首先是对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重塑:从「服务中介」转向「价值容器」,华兴资本正试图超越传统投行依赖撮合交易赚取佣金的「通道」角色,通过设立专注 BNB 的上市数字资产财库,将自身转化为承载加密资产价值的「容器」;其次是生态位阶的跃迁,从「外围参与者」升级为「核心构建者」。相较于早年对 Circle 等项目的财务性投资,此次与 BNB 生态的深度绑定无疑是一种战略升级。就像许彦清在与 YZi Labs 负责人 Ella Zhang 对话时所表示的,「华兴不仅要成为连接 Web2 与 Web3 世界的桥梁,更要通过我们在投行服务、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继续引领华兴成为 Web3 时代最具标志性的投行。」
然而,愿景固然宏大,但华兴资本的这场豪赌,前路依然布满荆棘。加密市场的波动性远超传统股市。将 1 亿美元公司资本重仓于单一代币 BNB,相当于将公司的命运系于一条极度不稳定的缆绳之上。一旦 BNB 价格大幅回调,不仅投资受损,更会严重打击市场对其管理能力的信心。
此外,目前DAT模式正面临考验。随着美 SEC 与金融业监管局(Finra)宣布对 200 余家涉足加密财库的上市公司展开调查,该模式的合规隐患日益凸显。Arthur Hayes 等人也警告 DAT 可能出现「类 FTX 崩溃」的风险。 现在加入 DAT,是不是一个好选择?华兴团队能驾驭好这条驶向未知海域的航船吗?

结语:一场没有退路的航行

华兴资本的故事,远不止于一家投行的兴衰。它是一个关于路径依赖与破茧重生的商业样本,是传统金融精英在时代剧变下的集体缩影。从依靠包凡个人魅力的「1.0 时代」,到试图通过制度与战略转型的「2.0时代」,再到如今将公司命运与加密资产锚定的「BNB 豪赌」,华兴资本的每一步,都刻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与生存焦虑。
它的转型,已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更是要在数字文明重塑金融格局的前夜,重新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一家投行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撮合能力?是资本与项目之间的管道作用?还是在一个价值互联网时代,成为新资产类别的定义者、构建者与共荣者?
华兴资本选择了后者。这场豪赌的结局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今天的华兴资本而言,最大的风险或许已不是转型可能带来的失败,而是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无所作为,最终被时代彻底抛弃。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航行,它的成败,将为所有在数字浪潮冲击下寻求出路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观察样本。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