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同步开放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申请,标志着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在稳定币监管领域的政策正式落地。经过一年沙盒测试与规则打磨,香港以清晰的制度设计和高标准的监管框架,吸引全球行业参与者的目光,同时为稳定币市场埋下多重变量。本文将从监管框架、政策定位、市场反应及潜在风险等维度,全面剖析香港稳定币政策的落地及其市场影响。
一、监管框架:严格准入与分类过渡
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体系以高标准、严要求为核心,旨在确保金融稳定与投资者保护。金管局自8月1日起至9月30日接受首轮牌照申请,并鼓励机构在8月31日前主动沟通。4份配套文件详细列明监管细则,涵盖持牌人运营规范、反洗钱要求及过渡期安排。
核心合规要求堪称严苛:
- 所有稳定币持有人需通过身份核验,形同实名制。
- 发行人需满足全额储备、一日内赎回、在港设立实体等硬性条件。
- 金管局助理总裁陈景红表示,此规定较此前的白名单制度更为严格,但未来技术成熟后或有调整空间。
过渡期安排体现分层管理:
- 现有机构在6个月内符合要求可获临时牌照。
- 3个月内未达标者需在4个月内停业,完全不合规者则需1个月内终止运营。
- 违规者将面临罚款、牌照撤销等处罚。
挂钩币种开放但门槛高:
金管局副总裁陈为民明确,单一法币或一揽子法币挂钩的稳定币均可申请,但需在材料中清晰说明。首个牌照预计于2026年发放,发牌门槛极高,凸显香港对稳定币发行的高质量要求。
二、政策定位:拒绝投机,聚焦金融基础设施
香港政策层对稳定币的定位始终清晰:作为金融基础设施,而非投机工具。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署名文章中强调,稳定币的价值在于提升支付效率与重构金融流程,需扎根实体经济需求。金融发展局主席洪辟正进一步指出,资产数字化是长期进程,不应追求“24小时全面上链”的短视目标。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多次重申,发行人必须具备充足资本金与储备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在应用场景布局上,香港将跨境结算列为优先方向。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表示,首批稳定币将聚焦跨境贸易结算,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等外汇市场不发达领域,探索替代支付功能。此外,政策层正推动绿色债券、ETF等资产的代币化,借助稳定币搭建链上链下价值桥梁。
人民币稳定币审慎推进:
对于市场关注的人民币稳定币,政策层态度谨慎。许正宇坦言,法律上不禁止锚定人民币,但需与内地协调汇率及货币政策,确保国家整体金融稳定。香港在人民币稳定币领域有空间,但需循序渐进。
三、市场响应:机构竞逐与路径猜想
《稳定币条例》的落地引发市场热烈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60家机构表达申请意向,其中支付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各占一半,且多具中资背景。市场预计首阶段仅发放3-4张牌照,初期以港元和美元稳定币为主。
参与者布局逻辑:
- 京东币链科技、渣打银行等5家机构已参与沙盒测试。京东明确将发行1:1挂钩港元的稳定币。
- Animal Brands联合渣打、香港电讯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切入游戏资产交易场景。
- 蚂蚁集团、连连数字等则同步布局香港与新加坡市场,寻求多地域合规。
券商研报分析:
- 中信证券建议关注两类主体:牌照获批概率高的发行机构,以及参与场景建设的平台型企业。
- 平安证券提出“双轨格局”猜想:美元稳定币对接国际市场,港元稳定币连接内地,为人民币国际化预留空间。
- 摩根士丹利指出,香港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提供了首条合法路径,依托1万亿元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有望成为跨境支付通道,但需先建立美元、港元稳定币的市场信任。
四、风险与启示:标杆意义与理性警示
尽管前景广阔,稳定币市场仍存风险。金管局已发布公告,警示公众警惕无牌项目,强调投资风险需自行承担。立法会议员吴杰庄提醒,散户应对新兴资产保持理性,充分了解产品机制后再决策。
从全球视角看,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探索具有标杆意义。在美元稳定币加速扩张的背景下,香港通过“严监管+重合规”的路径构建稳定币生态,既防范风险外溢,又为数字资产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中国方案”。这场始于8月的牌照争夺战,或将重塑全球稳定币市场竞争格局。
结语
香港稳定币政策的落地,不仅为本地金融创新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球稳定币监管树立了新标杆。随着首批牌照的逐步发放,香港有望在全球数字资产赛道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为人民币国际化及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开辟新路径。然而,高门槛的监管与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提示行业参与者,合规与稳健将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