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Space回顾 | 加密概念股如何重塑全球金融板图?

CN
6小时前
原文标题:《加密概念股如何重塑全球金融板图-Space 回顾》
原文来源:WaterdripCapital 多彩水滴

7 月 3 日,Waterdrip Capital 联合 BlockBeats、胜利证券、火币研究院、数据搬运工 Phyrex Ni 等嘉宾,围绕「加密概念股」的崛起现象开展了一场高质量 X Space 讨论。以下是活动的核心观点回顾。

01 什么是「加密概念股」?为何现在值得关注?

「加密概念股」并非全新概念,但随着 Circle 等加密相关公司加速上市,市场关注度明显上升。

Waterdrip Capital 合伙人大山表示,早在 2023 年就通过对港股博雅互动和美股 MicroStrategy 的研究接触币股赛道。大山指出:「股票市场给出的溢价远高于币圈本身,加密概念股成了「币圈之外的流动性新高地」。」目前 Waterdrip Capital 已投资了 5 家上市加密概念股公司,年底目标扩展至 15 家。

胜利证券生态合伙人 Paolo 将加密概念股划分为「币-链-所」三大板块,分别对应稳定币(如 Circle)、公链(如 ETH、SOL)与交易平台(如 Coinbase、Robinhood)。他认为 Coinbase 是典型的强周期交易平台,具备「戴维斯双击」效应,牛市中交易活跃度与估值倍数齐升。他补充:「Robinhood 是 Web2 用户进入 Crypto 的桥梁,也在推进美股链上化。」

数据搬运工 Phyrex Ni 回顾道,2023 年贝莱德申请现货 BTC ETF 后,COIN 与 MSTR 成为判断 ETF 是否通过的风向标。尽管 BTC 价格波动不大,但市场对两者买入力度显著增强,他自此开始加仓布局。「ETF 是传统机构配置加密的入口,加密概念股是他们的首选通道。」Phyrex 也持续关注 Circle 与 Robinhood,认为随着估值回落,有望再次介入。

火币研究院负责人 Chloe 则从自身研究与交易经验出发,指出早期看好 Coinbase 的原因在于其 B 端合规业务粘性高,即使在熊市也稳定增长,上市时带动了大量美元 VC 回报最大化,形成范式效应。

02「加密概念股热」的推动力来自哪里?

从外部视角看,三股力量构成主推力:

首先是政策端的拐点明确。SEC 主席 Gensler 离任,被视为加密股上市管制松动的重要转折点。大山提到,此前 SEC 已长期积压 100 多家加密公司 IPO 申请,Gensler 下台后,Coinbase 之后的 Circle、Kraken、Fireblocks 等公司纷纷重启上市进程,形成「厚积薄发」效应。

其次是增量资金入场。据估算,这批企业的 Pre-IPO 合计估值已超千亿美元,若按 10% 融资比例测算,将有至少百亿美元真金白银流入加密概念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往往先行入局,随后带动散户,形成「资金+流动性」的双轮驱动。

第三是上市通路的比较优势。在 Paolo 和 Chloe 看来,相比币圈发币路径存在的估值混乱、退出难、散户保护机制缺失,美股的 IPO 机制清晰、估值透明、监管完备,成为众多头部项目优先选择的退出方式,也吸引了传统 VC 和对冲基金的关注。

而从加密行业内部出发,币圈自身的演化也成为重要内因:

首先是内卷与劣币效应加剧。大山和 Paolo 均指出,过去几年 VC 与交易平台倾向押注 FDV 估值虚高、兑现周期极长的发币项目,导致优质资产稀缺、散户收益感下降,市场逐渐向 meme 币等非理性炒作倾斜。相比之下,加密概念股因数量稀缺、监管清晰,更容易聚集资金、制造财富效应。

其次是话语权的结构性转移。大山提到了 Kraken Co-CEO Arjun Sethi 所言,「加密行业的特洛伊木马时刻」——越来越多传统金融的流动性与资产开始向链上迁移,Web3 阵营通过链上资产影响股票价格,从而在强监管场内市场中逐步赢得话语权。这意味着,「链上资产+传统估值体系」的融合,正在塑造新的投资范式。

最后,Chloe 补充指出,美股市场的参与门槛较低,退出路径多样,对一级基金和散户都更友好。Coinbase 上市带来的财富效应至今仍是业内参考范本,而 Circle 等项目的 OTC 溢价上涨,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延续性。

03 从发币到上市,加密项目将走向「双轨制」?

随着越来越多加密项目在一级市场面临「发币 or 上市」的路径选择,加之券商、国资纷纷涌入加密概念股领域,市场开始关注:加密企业是否正走向发币与上市并行的「双轨制」?未来主流退出方式将如何演化?多位嘉宾从监管、成本、估值、市场结构等维度做出深度剖析。

第一,发币与上市已非「二选一」,越来越多项目将「两条腿走路」。

Phyrex Ni 回顾 Coinbase 上市案例时指出,早在当时其提交给 SEC 的方案中就包括「双路径」选择:仅 IPO 或 IPO+发币同时进行,而监管方对此并无否定意见,最终只是 Coinbase 自主选择了「暂不发币」。这意味着「发币后不能上市」或「上市后不可发币」并非监管刚性约束。Coinbase 近期也暗示未来可能在 Base 链上发行原生代币,进一步释放这一信号。Phryex 强调,币与股虽不可等值绑定,但其背后价值可分别体现在激励、交易流动性与公司基本面,对项目方而言可形成互补。

Chloe 也表示,很多项目正尝试将 token 回归社群激励工具本质,而将股票市场视为更高流动性与估值的融资出口。例如,企业可通过 token 发放积分、做交易激励,同时实现股权融资退出;而 VC 也可通过流动性更强的交易平台兑现融资承诺。

第二,成本与估值倒挂,令更多项目倾向「弃发币、转上市」。

当下头部交易平台上币成本依旧高企,头部项目常需让出大量 token 作为 Launchpad 成本,而这些币一旦流入市场,项目方需自掏腰包接盘,形成巨大财务压力。而美股注册制下,通过并购或借壳上市的成本反而更可控,数百万美元即可完成。这对估值在 1~2 亿美元的项目而言更具性价比。大山直言:「部分项目在估值与成本比较后,更倾向于走传统资本市场路径。」在融资效率与退出路径日益市场化的趋势下,项目选择哪条路,本质取决于资金成本与流动性表现。

第三,券商、传统机构大举入局,助推「双轨制」基础设施落地。

Paolo 以 Robinhood 为例指出,其在多个周期中准确把握 Crypto 起势节点,通过支持狗狗币等资产交易大幅提升收入——今年 Crypto 交易收入甚至已超过股票板块。Robinhood 未来三步走策略(支持加密入金→股票 RWA 24h 交易→全面上链)正推动加密与传统资产交易基础设施的融合。

另一方面,中资券商如国泰君安国际已获得相关牌照,其他券商亦在积极申请或通过合作布局合规交易与新资产配置服务。Paolo 指出,「一个中型券商的资管规模,可能是币圈头部资管的百倍以上」,这些机构将为 BTC、RWA 结构化产品等 Web3 资产带来庞大存量资金与用户转化通路,加速双轨制生态成熟。

第四,项目方的角色变迁:从交易平台导向,转向多元路径探索。

过去项目方为上线交易平台不惜让出大量 token,甚至压缩开发预算来满足做市商要求。如今,Chloe 提到,token 发行流程往往需要预留数百万美元筹码,涵盖用户空投、交易平台 listing、做市安排等,融资门槛持续走高。而选择美股上市,则可依托股权体系与清晰合规框架实现融资与退出。对资金储备强、战略规划清晰的项目来说,同步布局 token 激励与股权退出,或将成为主流模式。

04 传统券商与国资机构全面入局

胜利证券生态合伙人 Paolo 指出,近一个月以来,包括国泰君安国际、富途在内的中资券商陆续取得虚拟资产相关牌照,「不夸张地说,我们一周内接待了十几家券商来谈合作」。港股券商正在加速入局,加紧布局:

· 抢占入场资格:从申请 VASP 牌照、合规路径咨询,到部署 RWA 与稳定币等新资产交易品类,步调紧凑;

· 打通底层系统:不少券商通过 B2B 模式接入如 VDX 等交易平台,构建「加密概念股一体化」的资产配置通道;

· 升级用户体验:拥有大量 Web2 用户与 AUM 的券商,开始研究将传统结构化策略(如雪球、鲨鱼鳍)与 BTC 等加密资产结合的可行性,作为拓展加密资产配置手段的一种尝试。

· Paolo 强调:「即便券商高层还在快速补课,业务团队已经全面嗅到风向,开始实质性入场。」

05 小结:这是一个新叙事的开端

如果说上一轮牛市的叙事核心是比特币、以太坊与「发币经济」,那么在这一轮周期里,「加密概念股」正崛起为连接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的新范式。它不仅打通了监管信任、流动性与退出机制三大壁垒,更为项目方、投资人和机构打开了一条合规与创新并行的增长通道。加密世界不再是金融体系的边缘孤岛,而正逐步融入、甚至重塑全球金融的底层架构——这不仅是周期的切换,更是叙事的重构与范式的演进。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和观点。本文章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与作者之间的任何争议,与本平台无关。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support@aicoin.com,本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

ad
领14,000+ USDT迎新豪礼
广告
分享至:
APP下载

X

Telegram

Facebook

Reddit

复制链接